
从传统观念来讲,逝者的遗像一般不建议焚烧。在中国文化里,遗像是逝者的象征,代表着他们的形象和尊严,烧掉遗像被看作是对逝者的不尊重。遗像也是家人对逝者的一种精神寄托,是用来缅怀和纪念逝者的,烧掉会让家人觉得失去了重要的纪念物品,会更加难过和失落。
点击了解 >
从科学角度讲,人去世后,身体的生理机能停止,意识也消失,土葬和火葬对逝者本身没有实质性影响。从文化和传统观念来看,土葬和火葬的影响就不一样了。土葬在很多地方被认为能让逝者“入土为安”,符合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和“落叶归根”的想法。
点击了解 >
从身体角度来说,土葬是把逝者装在棺材里埋到地下,让身体自然分解。而火葬是把遗体放在高温炉里烧,最后剩下骨灰。人死后身体器官都停止工作了,不管是土葬还是火葬,逝者都不会感觉到痛苦。
点击了解 >
给逝者送花篮,送一个还是一对没有固定说法。从传统习俗来讲,有些地方觉得送一对花篮好,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祭奠和安慰的礼物常是成双成对送的,送一对能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更有仪式感,表达双倍的哀思,显示出更深厚的情感。
点击了解 >
传统上,遗像一般摆放三年。在过去,人们觉得三年时间比较长,足够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符合传统的守孝观念。现在,通常等七七,百日之后,就可以把遗像收起来了。七七四十九天在古代中国象征着循环与更新,百日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过了这些日子,家人的悲痛会逐渐缓解,生活也慢慢回归正常,这时候收起遗像,对生者的情绪影响也会小一些。
点击了解 >
在一些地方的习俗里,逝者入殓时手里拿的东西是有讲究的。像晋东南沁县那边,男性死者右手中会放鞭子,左手中放馒头,女性死者双手都放馒头。鞭子叫“打狗鞭”,馒头是“打狗干粮”,据说这是为了让逝者在去另一个世界的路上,应对遇到的狗。
点击了解 >
逝者入殓前通常是可以换衣服的,在很多地方这还是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呢。人在病危的时候,家属就会开始准备给逝者换衣服了。为啥呢?等逝者去世后,身体会变得僵硬,那时候再换衣服就困难了。
点击了解 >
为逝者守灵是有整夜不能睡的讲究。在中国传统丧葬文化里,守灵是很重要的习俗。古人觉得人死后三天内灵魂会回家探望,子女要在灵堂里等着,等灵魂归来。人们怕灵魂回家迷路,会点盏灯放在旁边,还得保证灯一直亮着,守灵的人得彻夜坐在遗体旁边,不能让灯熄灭。
点击了解 >
当送别老人逝者时,这些简短精辟的语句能传达心意。“一路走好”,简简单单四个字,满含对老人踏上另一段旅程的祝愿,希望他们此程顺遂。“愿天堂没有病痛”,这是很多人会说的。
点击了解 >
逝者入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事情呢。选墓地很重要,一般会找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这样能让逝者安息,保佑子孙。下葬时间,以前规矩是太阳落山时灵柩也落土。
点击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