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丧葬风俗访谈记录
人生命垂危的时候,子女等直系亲属都得守在旁边,这叫 “送终”,要是没能送终,子女心里会有遗憾。
等老人一咽气,长子和幼子得分别捧着头和脚,把遗体移到中堂地上的席子上,趁着身体还没僵硬,赶紧擦洗干净,换上寿衣。
以前寿衣有讲究,清代冬衣配法,衣 5 件,帽、鞋,外衣用绸面,绣五蝠捧寿图案,讲究的男穿长袍马褂,女穿袄袍,都绣金花、寿字,颜色多是蓝、褐色,年轻妇女用红、粉或葱白色,还得配上铺黄盖白的被褥。
现在很多地方就直接用时尚 “高档” 的新冬衣了。
换好寿衣,把遗体头外脚内移到堂屋正中用高粱杆简单织成架在两条长板凳上的灵床上,拿生麻皮儿象征性地束住双脚,用火纸把脸遮住。
灵床前面放个低于灵床的小方桌,点上长明灯,摆上供品,再放个小瓦盆,叫老盆,然后就开始烧纸祭奠。
接着得派人向亲友报丧,报丧的人不管天晴下雨,右腋都得倒夹一把雨伞,说是死者灵魂能藏在伞里跟着走,这也是个明显标志,方便识别。
亲友来吊唁前,家里人得提前准备好孝服、孝布。
子女穿的孝服,宽长孝布,女婿配腰布,一般亲友就给三尺头布,现在很多都送白毛巾了,这叫 “撕孝布”。
报丧之后,子女、晚辈就得披麻戴孝,麻皮儿束腰,头裹白布,白布幔鞋,鞋幔和头布颜色不同能区分辈分。
他们得一直守在灵堂,直到下葬,日夜都不能离人,一边哭一边不间断烧纸。
亲友来吊唁,礼数可不一样。
在外的晚辈到家要先在灵前跪叩、哭悼,然后披麻戴孝。
亲近的亲友在灵前一边瞻仰一边哭悼,远一点的瞻仰后烧张纸,行三鞠躬礼就行。
只要有新亲友来吊唁,子女就得陪着哭,还得行跪礼。
亲友来一般都带礼品或礼金,以前穷的时候送烧纸、蒸馍、白面,亲近点的送生鸡、生肉,现在大多送烧纸、烟酒、鞭炮、现金这些。
这期间,会请一盘或两盘 “响器”,就是唢呐队,来人吊唁、入殓、下葬的时候吹悲曲,中间也吹点喜曲缓和悲伤气氛。
主家还会当面告诉亲友答谢宴日期,以前条件不好,当日一般只吊唁不待客,帮忙的人吃大锅饭,正式待客要等到死者 “五七”,就是三十五天的时候。
现在条件好了,大多定在下葬当日中午,丧宴和婚嫁习俗里的差不多,是四荤四素八个盘,六个大件八碗汤,死者的娘舅家人得坐主席,饭后他们还要和死者家属商量死者配偶、遗属的赡(抚)养,死者头周年待客这些事儿,有时候老娘舅也会教训那些不孝子女。
下葬前一晚,长子或承重孙得打幡,带着众子众孙和亲友去土地庙 “报庙”,传说死者鬼魂见阎王爷前得先在土地庙暂留,报庙就是告诉土地爷死者明天要去阴间了。
现在要是没土地庙,一般就到家门三岔路口。
阴阳先生选好吉日吉时后,一般 3 日后,要是逝者配偶还在就选单日,就可以入殓下葬了。
入殓就是把死者遗体移到棺木里,先在棺材底撒一层草木灰防潮、防虫,方便以后移葬,然后按 “铺金盖银” 的说法把死者放端正,空隙处用火纸束扎的柏枝,死者生前衣物填满。
亲属最后瞻仰一次,管事的就大喊盖棺,这时候众亲都得放声大哭。
死者去世,亲属在咽气、入殓和下葬时要痛哭三次,这叫 “三哭”。
出殡一般在上午,起柩前先把灵柩抬出户外百步,搁在长凳上,再装抬杠。
摔盆的一般是死者长子或长孙,“老摔盆” 一摔,抬夫就起杠,一般八人扛抬,两人扛长凳跟着,方便随时停歇,正式出殡就开始了。
出殡队伍里,长子扛路幡、长孙抱逝者遗像在前面引路,灵柩后面是全体送丧眷属,都手持用高粱杆儿缠白纸做的 “哀札”,后面,送葬队伍两旁还有僧道吹打簇拥。
一路上除了 “响器” 声、鞭炮声,还要撒纸钱,焚化银锭,这叫 “烧买路钱”,一直到墓地。
灵柩抬到墓地十几步外先歇一下,然后得 “百米冲刺” 跑步把灵柩抬进墓地,说是这样逝者快意,亲友也能慰藉。
稍停一会儿,子女上前看看墓穴,长子再对墓穴做最后的修正。
墓穴弄好后,卸下棺木抬扛,套上长绳,长子扛大头,左右四组人一起拖拽,把灵柩稳稳放进墓穴。
逝者长子调整好棺木朝向,指挥的人喊一声 “下葬”,唢呐声响起,送葬队伍哭声一片,同时开始填平墓穴。
简单填平后,把素幡暂时插在墓里,花圈摆在周围,用过没用过的 “哀札” 都插到坟前,再把放供品的方石也就是供桌,放在逝者脚前,送葬就结束了。
下葬后,主要亲属得连续三晚到墓前点火守夜,陪陪亲人。
下葬第二天,近亲属得带着工具到墓地把新坟封好,摆正供桌,烧完所有火纸,跪拜后才离开。
之后, “做七”,每隔七天举行一次祭拜,一般做过五七,七七,周年祭祀,一年一次,做过三周年。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