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呢
祭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祖先崇拜就已经有了雏形。
那时候,人们对生死问题很敬畏,他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生老病死常常受外界环境影响。
他们把灵魂当作特殊的图腾来崇拜,西安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和临潼临河东岸的姜寨聚落遗址,都有规整的氏族墓地,这就是较早的墓祭遗址,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
还有河南渑池村仰韶文化的陶祖、吉林西断梁山新石器晚期的石祖,是祖先崇拜的表现。
到了夏商周三代,祖先崇拜有了进一步发展。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还出现了供奉先祖的“宗庙”。
商代把祖先崇拜提升到和自然崇拜一样的高度,商晚期祖先神祭祀超过了自然神祭祀。
西周建立后,对殷商的祭祖礼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西周的祭祖礼制,祖先崇拜从原始观念变成了文明礼制。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礼制面临崩坏,诸侯们经常追溯远祖祭祀,还出现了“选祭”和“逆祀”现象。
这时候,祭祖的主动权逐渐从神的手里转移到了人手中,人们在求祷先祖时更注重“实用”。
秦至汉代,儒家“孝”文化渗透到祭祖活动中。
儒家把隆重的丧礼看作是对先祖养育之恩的回馈。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思想进一步扩张,让人们更重视祭祖,更懂得尊重孝敬在世的长辈。
东汉时,王公皇族、勋望之家的庙祀仪式转向墓祀与家祠祭祀,祭祖成为民众传递孝思与情感的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成熟,对祭祖习俗产生了影响。
传统祖先崇拜观念和道教阴阳五行思想结合,产生了新的节日习俗,腊月一日祭祖时祭祀灶王爷,重阳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民间祭祖活动的功利性和世俗性更明显了。
唐宋时期,唐代有家庙祭祀制度,对家庙的各种规定很严格。
宋代士大夫提出普通民众可以建影堂祭祀祖先,朱熹反对影祭,主张专用祠版。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各地的祭祖活动更加系统,宗族脉络清晰,家祠礼制完善,家谱、家书等家传文化也和祭祖活动融合得更紧密了,墓祭、庙祀、家祭等方式都各成体系。
祭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形式,一直传承到现在。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