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东农村殡葬风俗介绍词

时间:2025-03-22 13:24:38人气:32

在山东农村,殡葬风俗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流程。

准备丧葬用品这块,以前老人年满六十,子女就会着手准备送老棺木和衣物,衣物叫 “寿衣”,一般先备好布料,要是老人 70 岁前去世,就临终时赶做。

现在很多地方没这讲究了,大多是老人快不行的时候,子女赶紧去买现成寿衣。

人刚去世那会,儿女得给老人擦洗身体,换上寿衣,这叫 “穿衣裳”,换好后把老人移到正房明间临时搭的灵床上,寓意 “寿终正寝”。

紧得在大门上贴白纸,把纸做的丧幡用长杆挑起,按男左女右挂在大门旁,告诉村里人家里有丧事。

以前还要报庙送汤,就是去村里土地庙告知土地神,女眷半路停下哭祭,男眷到庙前烧香纸,还得连着送三天。

现在很多地方土地庙没了,这习俗也就没了。

报丧也有说法,丧主安排子侄去通知亲友,这叫 “传丧”“报丧”,荣成一些地方叫 “对道”。

有个讲究是 “传丧不空口”,传丧人到亲友家,亲友都得马上准备饭食招待,哪怕亲戚家挨着,每家也得给吃的,不能让人空口走。

去世当日或第二天,一般就入殓了。

灵柩前摆供桌、供品、香炉、蜡台,放上死者灵牌。

过去,通常在家停棺三天再出殡,这期间子孙守灵,男的不剃头,女的不梳发,吃得清淡,晚上也不咋睡觉。

死者亲人都穿孝衣、戴孝帽,叫 “戴孝”,丧服由丧主家制作分发,按亲疏和辈分分等级,远支族人、村邻、朋友等不穿孝衣,就给个孝帽,叫 “撕孝帽子”。

现在有些地方这些传统丧服少见了,大家就戴个黑纱或白花。

吊孝从入殓开始到出殡那天结束,一般三天内完成。

远支族人、邻里大多结伴来,以前一般就送香纸,要是雇了吹鼓手,有人来吊孝就奏哀乐。

现在请吹鼓手的少了,但送香纸、花圈的习俗还在。

入殓后,以前怕人假死,棺盖和棺帮先错开五六公分缝,吊孝结束没见人复苏,再合棺。

合棺前亲属绕棺大哭告别,然后用七根 “子孙钉” 把棺盖钉好。

要是死者是女性,合棺必须有娘家人在场,娘舅同意才行。

出殡前,亲属要到土地庙 “送盘缠”,叫 “送包袱”,和最后一次 “送汤” 一起进行,在村头或土地庙前把 “包袱” 和纸制祭品跟香纸一块烧掉。

殡葬那天,一大早得派人去坟地挖墓穴,叫 “打圹”。

挖之前孝子得去坟地焚香纸,用生鱼、鸡蛋、猪肉等 “三牲” 祭圹,有的还烧祭文。

上午最后一次 “送汤” 回来,就移棺起灵,开始殡葬仪式。

起灵时,吹鼓手大号一响,抬棺人进灵堂把棺木抬出门,叫 “背棺”,同时把棺盖上盛米饭和碎饽饽的盆端到门外,让孩子们抢着吃,叫 “抓干饭”,说孩子吃了能去病免灾。

棺材抬出来放扎好的大杠上,加上棺罩,由 8 人或 16 人抬到坟地,叫 “抬大杠”。

送殡队伍前面是吹鼓手、仪仗队和 “执事”。

灵柩到墓地后,落棺,去罩衣,有的还为死者神主牌举行点主仪式。

墓穴壁预留灯窝放上点燃的豆面捏的长明灯,墓穴底四角各放一块红布包着的垫棺发糕。

葬后也有祭礼。

葬后第三天,亲属要给新坟添土,叫 “圆坟”。

从去世那天起,每隔七天,亲属都得去坟地祭奠,到 “七七” 结束,叫 “过七”“烧七”,“五七” 是大奠,亲族都参加。

死者去世第 100 天及 3 年内生日、逝日,子女也要去坟地祭奠,分别叫 “过百日”“过生日”“过周年”。

过了三周年,子女才能脱去孝服,不再守孝 。

现在,农村殡葬风俗也在慢慢变化,有些传统做法简化了,但对逝者的追思之情一直都在。

服务咨询

如果您有 临终关怀入殓化妆灵车接运殡葬用品灵堂布置追悼告别墓地安葬祭祀追思绿色殡葬 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需求,欢迎拨打24小时服务专线:95154。我们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专业团队将竭诚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一站式殡葬礼仪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请读者仅供参考。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微信客服 拨打电话

95154
7*24小时
全国殡葬服务专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