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殡葬文化什么时候形成的?殡葬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2-11-01 15:35:00 文章分类:行业百科 文章编辑:道教殡葬文化什么时候形成的? 阅读:

道教殡葬文化什么时候形成的
早期道教教派主要在民间活动,所以参与民间的葬礼几乎是题中应有之义。比如墓门解除(一种为死者墓室举行的法术仪式,意在使人鬼分途,同时也包含镇墓功能),解除复连(使造成死亡的厄运和晦气不干扰活人),都是经常性的活动。以后在发展中,葬礼的内涵逐渐突出孝的主题。强调经过道士作法,使亡者早升天堂,使已亡的祖先早日脱离幽冥之苦。这类活动,很早就成为民间常行的风俗。
唐代,玄宗时规定,不准士庶之家平时与僧尼道士往来,但在家中的吉凶需作斋时,先于州县陈牒通知寺观,才能准许前往。可见,凶事用僧道,在当时早成风俗。明代,朱元璋重视道教及佛教在民间丧葬习俗中的地位和影响,但认为应当制为定式。所以他让人编纂《大明立成玄教斋醮仪》,并且亲为撰序,称:「官民之家,若有丧事,非僧非道难以殡送。若不用此二家殡送,则父母为子孙者是为不慈,子为父母是为不孝,耻见邻里。」这位一度做过和尚的皇帝知道民间用佛道二教送葬的习俗根深蒂固,所以制为定式,以加统一,并且由之推行孝慈的宣传。明代的儒生,多有对道教和佛教参与民丧俗抱批评态度的,但并没有能够阻塞其源。
有位叫王朗川的说:「今世丧家,用僧道作斋,或用水陆会,写经造像,云为死者减罪恶,必生天堂,受种种快乐;不为,则入地狱。甚者,日则孝子沿街随僧迎经,夜则破狱照星。或作人物戏具,讲经唱法;或男女夜出迎灵。法禁不能,理喻不晓。士人家变复为此,曰未能脱俗,聊复尔尔。」[1]他所说的士人家,主要指那些读过儒书的士大夫,他们作为儒门中人,照理应该维护圣人的教诫,不找僧人和道士参与葬礼,但却不能实行,全是为了从俗。
殡葬的起源
(1)人类的本能意识。人类初期行为和动物并无本质区别。先民们对待死者,就像动物对待同类的死亡一样,弃之荒野,听其腐烂或任由食肉动物吞噬。
人类早期,当活着的人看到死去的人再也无声无息时,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原始的、朦胧的意识,认为是人生不可挽回的转折,应当采用一种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置,除因当时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外,还会因或对死者的亲恋,或对死者的怜惜,或对死者的恐惧,或对死者的憎恶等而有所不同,有的可能往死者身上盖些柴草,有的可能往死者身上堆些土石,有的可能将死者运到隐蔽的地方,……也有的可能会弃之不管而另外择地而居。《孟子滕文公上》云:“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早期的殡葬是简陋的,殡葬意识还有些模糊不清。
(2)灵魂观念的影响。自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古时人们受落后的社会殡葬文化的影响,认为人的灵魂是永存的,人死灵魂不死,对于后代既可以降福,也可以施祸,关键是要看对死者的态度和安葬的方式。古老的中国就是在这种灵魂观念的影响甚至支配下,对殡葬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越全面,许多新奇多样的殡葬形式随之出现。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孟子》中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自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易经系辞》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即以柴草裹尸体,置于荒野,不积土做坟,不竖木做标记,丧期也没有规定。
(3)宗教信仰的产物。殡葬的起源和发展,也有愚昧落后的宗教原因。古人在对死者的处置中,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人为地把对死者的安葬同生者的福祸联系起来,给死亡和殡葬披上了许多宗教色彩和封建的外衣,至今仍然表现得相当明显。
中国的殡葬起源是世界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殡葬殡葬文化在世界殡葬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山顶洞人算起,中国的殡葬至今已有1.8万多年的历史,它渗透着中国古老的殡葬文明和民族殡葬文化之精华,同时也包括了殡葬历史的殡葬文化糟粕。通过学习研究中国的殡葬历史,可以更好地学习吸收优良的殡葬殡葬文化,摒弃有违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糟粕,为今后的殡葬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进一步弘扬民族殡葬的优良传统。
道教殡葬文化什么时候形成的这个问题,我在上面已经做出了相关的解释,如果大家还有所疑问的话可以及时提出来,和我做相关的交流。
标题:道教殡葬文化什么时候形成的?殡葬的起源。 地址:https://95154.cn/bingzangbaike/2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