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并不主张厚葬而是倡导简朴
讲述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礼学研究中心主任 彭林
本报记者 包颖 朱婕妤
前不久,本报记者就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殡葬活动的关系,采访了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
问:入土为安的习俗怎么来的?
答:葬者,藏也。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葬的现象。起先,人死了并不埋进土里,遗体弃置在野外,亲人前脚刚走,猛兽猛禽就来了,要吃他的肉。亲人看了很不忍心,就挖个坑把遗体藏起来。入土为安的习俗是这么来的。一开始,有墓但是没有坟头,据说立坟头是孔子发明的。孔子常年在外奔波,回到故乡时要到父母的墓地去看看,怕找不到,就垒土做了坟头,作为标记。
问:传统文化主张厚葬吗?
答:传统文化并不主张厚葬,它倡导简朴。孔子说:“丧,与其奢也,宁俭。”古代厚葬的都是帝王,老百姓的墓里基本没有什么,不能把厚葬算到传统文化头上。
问:前不久看过某地一户人家办丧事的视频,其中有一个64人抬的棺材,据说花了上百万元;我们到一些地方采访发现,有在山上修大坟、豪华墓的;在一些农村地区,办丧事时一些低俗的东西混了进来,人们因攀比开支很大。我们怎么区分陋习与传统文化?
答:也有人传过照片给我看,抬棺材抬到闹市的时候,停下来把棺材颠来颠去,颠得好给一百块钱,插在帽子上继续颠。这是礼仪吗?这是传统吗?这是陋习,是对逝者的不敬。对于陋习,要明确界限,加强引导。
陋俗的概念是含混的,陋俗不是传统文化。礼和俗的关系,很多人弄不清楚,把它混为一谈。我写过一篇文章——《从俗到礼》。俗是什么?“土地所生习也”。一方水土上的人会有独特的生活习惯,这叫俗,是自发形成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俗跟当地的地理、人文、历史传统有关。俗,往往是需要被改变的对象。
俗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们对俗与传统礼仪也没有区分清楚,所以,一定要明白“礼者,理也”。传统丧葬礼仪是为了区别于种种不规范的做法而制定出来的,是符合人性、人情的。
政府有责任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告诉人们亲人过世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哪些事情是违反人性的,做了将来要后悔一辈子的。在古代,居丧时期怎么行为,都要拿书来对照着做。现在,政府部门也应斟酌古今情形,法古开新,做出一套殡葬行为规范,引导公众。社会的和谐需要把民众教育好,要把丧葬仪式变成一种人文教育。
新闻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