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代丧葬文化有哪些内容?汉代丧葬的二种内容

文章分类:殡葬常识 发表时间:2024-06-17 16:56:04
导读汉代丧葬文化作为加强皇权统治的需要,对丧葬活动进行了严格的规范。通过规范性与身份等级,善恶有报思想以及超越伦理规范的体现,汉代丧葬活动展现了权力与伦理的关系,并与封建礼制密不可分。

汉代丧葬文化有哪些内容?这个问题由95154殡葬服务平台来为广大的网友进行详细的解答,我们为广大网友讲解的是汉代丧葬的二种内容。只要你认真阅读,关于汉代丧葬文化有哪些内容这样的问题,你也就有了答案。

汉代之所以如此重视丧葬就在于加强皇权统治的需要,因为厚葬文化与董仲舒所宣扬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符合,并印证了“君权神授”的观念,还保障了“忠孝之义”的延续性。

1.汉代丧葬活动的举行

汉代丧葬活动内容较多,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具体仪式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送葬与路祭”等环节。

丧葬活动中的“敛”是为了满足逝者成仙,早登极乐的愿望,尽管如此,逝者所穿戴的都与其社会地位有关,《后汉书》载有:“帝崩,含以珠”,《礼记译注》中指出“天子衣衾百二十称于领,公侯衣衾九十称,大夫衣衾五十称,士衣衾三十称”。

在丧葬活动举行之时,还要特别注重语言规范,比如谥号、庙号等不能误用。谥号是对逝者一生道德的总结,重要官员往往会得到皇帝亲赐的谥号,这绝对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寻常官员则可以通过其上级获得自己的谥号,一些备受尊敬的人也可以给他人拟定谥号,普通百姓则可以通过官员地方官员获得谥号。

与谥号相关的还有其他语言规范,例如君王后妃、诸侯官员、士大夫和庶人去世后都采用不同的字词描述他们的去世,天子称崩,诸侯曰薨、士大夫曰卒,庶人曰死

丧葬活动的延续性角度来看,禁忌是丧葬活动延续性的重要表现。一方面,不管长辈去世多少年,子孙后代都必须避免长辈的名字,不仅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还不能使用长辈的名字作为自己子孙后代的名字,这与西方文化不同,对于备受尊敬的长辈,后世子孙在起名字的时候,会采用长辈的名字,以示对长辈的怀念。

汉代厚葬文化的最主要表现是陪葬品数量众多,这不仅是丧葬规制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还是孝悌观念的成功普及。陪葬品大多是逝者生前的衣服、首饰、香囊、乐器、兵器等,由于汉文帝时期废除了人殉制度,所以汉代厚葬文化下很少有人殉的存在。

在现在出土的汉代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大量陪葬品,这些陪葬品基本都是人在生前的日常用品,体现出生活性的基本特征。

汉代丧葬文化中的送葬文化也是其组成部分,而且十分重要,称为“送殡”,也就是送棺木下葬。送葬队伍的规模有明确规定,其中,君主的送葬队伍的规模无疑最大,诸侯和其他官员的送葬队伍可以由君主规定,君主可以根据其生前对政权的贡献程度予以特别殊荣。

2.汉代丧葬活动的伦理意蕴

汉代丧葬活动的伦理意蕴首先表现在政治秩序的有序性方面。丧葬活动的规范性构成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封建礼制涵盖了个人从生到死的人生历程,将个人的行为严格框定起来。

丧葬文化中所宣扬的来世和成仙思想成为统治者让普通民众相信“天”和“天之代表—君主”的权力,这些只是董仲舒改革儒教的延续。

其次表现在家庭或家族的秩序性方面。丧葬活动同样展现了家族内部的身份等级,涵盖了个人在家族内从生到死的行动轨迹。

丧葬文化似乎成了民众道德的反向标准,因为只有在丧葬活动时,人们才会想起“善恶有报”的思想,才会意识到善行指导人进入极乐世界,恶行使人坠入地狱。通过丧葬活动,人们会再次重拾道德规范,也就是说,每一次丧葬活动都在提醒人们遵行规范。

最后表现为伦理规范的超越性。丧葬活动虽然有专门的规章制度,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比如为国尽忠者,即便其官职和身份地位没有达到较高的丧葬规制要求,天子也可以酌情为其提高丧葬活动的规制,这就属于额外的荣光。

天子给予的特殊关照体现了超越伦理规范的特殊性,这种“超越”实际没有越过伦理规范的底线,仍然属于可接受范围,并使天子获得“照拂万民”的美称。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尽快处理。 对于本站原创文章,未经该站站长授权,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媒体复制,转载,如有侵权者,福瑞万佳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目录
  • 导读

  • 1.汉代丧葬活动的举行

  • · 汉代丧葬活动内容
  • · 丧葬活动的延续性
  • · 汉代厚葬文化
  • · 送葬文化
  • 2.汉代丧葬活动的伦理意蕴

  • · 汉代丧葬活动的伦理
  • · 伦理规范的超越性
微信客服 拨打电话

95154
7*24小时
全国殡葬服务专线

返回顶部